渝北區古路鎮的農家院壩里,古路鎮“鄉村慈孝講堂”活動現場。 市文明辦供圖
  商報記者 羅婧 楊玥
  重慶商報訊 “感恩這愛的手,讓黑夜變白晝,報答這愛的眼,讓荒漠變綠洲……”昨日上午,一首《感恩你的愛》在渝北區古路鎮的農家院壩里響起,拉開了古路鎮“鄉村慈孝講堂”活動的帷幕。據瞭解,《感恩你的愛》是真人真事改編的公益電影《古路》的主題曲。電影在渝北區古路鎮拍攝完成,預計將於5月在全國院線同時上映。
  9歲小女孩撐起一個家
  “我從小沒有媽媽,爸爸沒有文化只能去城裡當棒棒養家,剩下我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……”第一個走上鄉村慈孝講堂的是住在古路鎮百步梯村二社的9歲女孩李春玲,今年在古路中心校上四年級,瘦小的身子,卻撐起了一個家。她一邊讀書一邊照顧婆婆,燒火做飯、喂雞喂鴨。
  “每天早上5點半,準時起床燒火、做飯,喂完雞鴨、收拾好碗筷才去上課。”小春玲說,出生幾個月的時候,母親就離家出走,父親在主城當棒棒,一年只回來兩三次。從讀幼兒園開始,她就幫著照顧重病卧床的爺爺。爺爺去世後,生病的婆婆也不能做重活,家裡的事大多由小春玲承擔。
  “有時候看見婆婆生病,我用小手給她按摩,想哭,但又不能讓婆婆看到”,雖然小春玲很堅強,但說到這裡,眼淚還是順著紅撲撲的小臉流下來。現在,小春玲得到了重慶慈孝文化促進會等慈善組織的幫扶,將資助她完成學業。
  慈孝文化成為“精神糧倉”
  “對待老人要經濟支持、精神慰籍、生活呵護,三方面都不可少”, 西南政法大學教授羅興佐在慈孝講堂上說,“人人講孝道、人人行慈孝,才會個人快樂、家庭幸福、社會和諧。”
  在渝北古路,像小春玲這樣踐行慈孝文化的好人還有很多。“古路鎮將慈孝文化作為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的切入點,讓慈孝文化成為農民的‘精神糧倉’。”渝北區古路鎮相關負責人介紹。拍攝完成公益電影《古路》,講述農村婦女劉春梅收養多位孤寡老人和棄嬰小雨的故事,原型就是古路鎮的幾位村民,預計將於今年5月與全國觀眾見面。
  重慶市“慈孝童謠”徵稿啟事
  一、徵集時間:2014年4月—6月10日
  二、徵稿要求:1. 緊緊圍繞 “傳承傳統美德、弘揚慈孝文化”開展創作, 以“大孝、中孝、小孝”為創作主體。2. 避免空洞說教,要以新舊24孝、當代24孝、孝順兒女、孝德少年以及各地孝老愛親典型為創作源泉。3. 貼近實際、貼近生活、貼近未成年人,語言淺顯,簡潔明快,琅琅上口,富有童趣,易於傳唱。4. 要求原創,嚴禁抄襲。
  三、獎勵辦法:活動分成人組和未成年組,將評選出的90首優秀“慈孝童謠”出版發行,組織傳唱。
  四、投稿要求及方式:1.作品要求原創,每人限投佳作5首以內;拒收已在市級以上獲獎或公開發表的童謠。2.稿件上請標註聯繫方式,包括作者姓名、具體單位名稱(或地區、學校、年級、班級)、通訊地址、電話號碼等。學生作品如有輔導教師,請在作品後註明教師姓名。投稿郵箱:2542437981@qq.com。聯繫人:徐先生;聯繫電話:(023)66421263、15923383856。
  “慈孝童謠”徵集評選活動組委會
  2014年4月16日
  大家談
  渝北區委常委、宣傳部長張琪:孝老愛親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傳統美德,最基本的道德準則,最朴素的價值觀念,是最直觀的“民族風”,最濃厚的“中國味”,最珍貴的“傳家寶”。古路以建設慈孝文化之鄉的形式來為慈孝文化推陳出新,是慈孝文化得以發揚光大的不竭動力。
  渝北區委宣傳部副部長、區文明辦主任陳蓓蕾:古有“扇枕溫衾”等24孝故事代代相傳,今有“為父捐腎”“背母上學”等當代中國24孝典範。2014,請帶上孝心出發,帶著你的孩子,去古路這個慈孝之鄉,學學怎麼孝敬老人。因為——孝心不能遲。
  渝北區政協委員、古路鎮長趙兵:作為全國慈孝文化之鄉,慈孝文化已融入每個古路人的血脈之中,成為我們的“文化基因”,在善人心、睦鄉鄰和美風俗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。
  古路中心小學校長張平:多年來古路小學一直奉行以孝為先,立德樹人的育人理念,學校還建立了慈孝文化教育實踐基地,定期組織學生看望幫扶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,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。”
  (原標題:傳遞慈孝文化 公益電影《古路》下月上映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p45kpbg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